落料拉深及冲孔复合模设计
- 文件介绍:
- 该文件为 doc 格式,下载需要 10 积分
- 本文档是落料拉深及冲孔复合模设计。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课题背景 1
1.2 我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1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第2章 零件工艺性分析 4
2.1工艺分析 4
2.2 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5
2.3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6
2.3.1 模具类型的选择 6
2.3.2 操作与定位方式 6
2.3.3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6
2.3.4 导向方式的选择 6
第3章 模具设计工艺计算 7
3.1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步距的确定 7
3.1.1 排样设计与计算 7
3.1.2 搭边值的确定 8
3.1.3送料步距与条料宽度计算 9
3.1.4 计算材料利用率 10
第4章 工序力的计算 12
4.1计算冲裁力的公式 12
4.1.1落料力的的计算 12
4.1.2冲顶孔力的计算 13
4.1.3冲侧孔力的计算 13
4.1.4卸料力和推件力的计算 13
4.1.5 拉深力的计算 15
4.2压力中心的确定和初选压力机 16
4.2.1 确定压力中心 16
4.2.2初选压力机 16
第5章 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7
5.1冲裁模刃口尺寸计算的基本原则 17
5.2冲裁模刃口尺寸的方法 18
第6章 模具主要工作零部件设计 22
6.1冲孔凸模的设计 22
6.2 落料凹模的设计 24
6.3 落料拉深凸凹模的设计 24
6.4拉深冲孔凸凹模的设计 25
6.5凸模固定板的设计 26
6.6垫板的设计 27
6.7斜楔机构的设计 28
6.8卸料装置的确定 31
6.8.1卸料零件 31
6.8.2卸料板的设计 31
6.8.3卸料螺钉的选用 32
6.9 弹性元件的选用与计算 32
6.9.1卸料弹簧的选用 32
6.9.2侧滑柱复位弹簧选用 33
6.10推件装置设计 34
6.11定位方式的选择 35
6.11.1送进导向方式的选择 36
6.11.2送料定距方式的选择及材料 38
6.12模架及导柱导套的设计 39
6.12.2 导柱与导套的设计 40
6.12.3模柄及尺寸确定 40
第7章 基于Dynaform的拉深验证 41
第8章 装配图 44
总结 46
参考文献 47
致 谢 48
第1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
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和“价格低”的服务要求,并陆续开始使用UGNX4.0、CAXA、Solidworks、AutoCAD2007、Pro/Engineer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
UGNX4.0和Solidwork是比较常用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能满足中小型企业模具设计需求。并能大大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新产品的开发及创新上。
1.2 我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外资在中国模具行业的投入日渐增加,中国模具产业已经与世界模具产业密不可分,中国模具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我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具结构日趋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寿命日益提高
一方面由于成型(形)零件日趋大型化以及高效率生产所要求的一模多腔(如塑封模已经达到一模几百腔),使模具日趋大型化。另一方面,随着零件微型化和模具结构发展的要求(如多工位级进模工位数的增加,其步距精度的提高),模具精度由原来的5μm提高到2~3μm,今后有些模具加工精度公差更是要求在1μm以下,这必将促进超精密加工的发展。
(2)CAD/CAE/CAM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模具制造是设计的延续,推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可达到优化设计的要求。实践证明,模具CAD/CAM/CAE技术是当今最合理的模具生产方式,即可用于建模、为数控加工提供NC程序,也可针对不同的模具类型,以相应的基础理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达到预测产品成型(形)过程的目的,改善模具结构。从CAD/CAE/CAM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是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其核心理念是让用户在统
一的环境中实现CAD/CAE/CAM协同作业,以便充分发挥...